来源:井研人事人才网 栏目: 就业指导 作者:汪新时间:2022年08月19日 02:51热度:163℃
我市出台 " 十大行动方案 " 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日前,省市人社部门联动在我市举办 " 筑梦青春 · 就业启航 "2022 年广东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系列招聘活动暨汕头市夏季人才交流大会圆满落幕。这是今年我市举办的首场线下现场大型招聘活动,共有 160 家用人单位报名参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 581 个就业职位,3486 个招聘岗位。同时,活动还嵌入线上网络招聘会、直播带岗、政策咨询等特色项目,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营造了我市关心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就业岗位需求尚未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就业市场需求疲软,用人单位需求减少,学校有关艺术、新闻、法、文科等专业的毕业生整体就业较困难。 据了解,今年以来,市人社局共举办招聘会(含线上、线下)91 场,参会企业 4595 家次,提供岗位超 10 万个次,促成投递意向简历 39824 人次,招募 " 三支一扶 " 岗位 205 人。
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较为保守," 求稳 " 心态更突出," 慢就业 " 现象也随之增多。高校毕业生推迟就业主要是岗位与毕业生预期不吻合,毕业生更愿意从事文职类工作,而企业需求更多技能型产业人员,因供求不匹配,导致企业需求岗位不能满足毕业生需求预期,所以毕业生慢就业。另外,企业校园招聘的岗位数量同比往年减少,部分用人单位面试、签约等招聘流程一延再延,就业岗位萎缩,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同时线上招聘形式对企业、学生在线操作和面试招聘提出挑战,效果不佳。
在此背景下,近日,汕头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印发《2022 年汕头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明确开展市场就业拓展创业创新扶持基层人才支撑,国有企业就业引领机关事业单位扩招等十大行动,提出力争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今年 7 月底达 70% 以上年底前达 90% 以上,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细化实化各项就业举措,组织实施十大专项行动,加快打造更加优良的创业生态和就业环境,全力稳就业保就业。
记者了解到,方案提出十大主要措施,包括市场就业拓展行动、创业创新扶持行动、基层人才支撑行动、国有企业就业引领行动、机关事业单位扩招行动、专项渠道促进就业行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行动、就业能力提升行动、实名制精准就业服务行动、就业权益保护行动。
在市场就业拓展方面,《方案》提出将促进就业市场供需匹配,发挥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全年全市组织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 30 场以上,其中大型招聘会 2 场以上。推广运用 " 直播带岗 "" 隔空送岗 "" 视频面试 " 等有效模式,促进毕业生与招聘岗位便捷、精准对接。继续组织实施民企招聘 "1+1" 行动,向全市用人单位发出倡议书,鼓励引导每家规上民营企业拿出 1 个以上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小微企业招用毕业 2 年内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含)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每月按用人单位为符合条件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个人缴纳部分),最长可补贴 2 年。
在机关事业单位扩招方面,《方案》提到,做好 2022 年全市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工作,全市提供公务员考试录用岗位不少于 750 个。组织参加 2022 年广东省事业单位集中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鼓励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自主公开招聘,统筹安排考试时间,及早完成招聘工作,发布招聘岗位 1629 个。
在国有企业就业方面,《方案》提到稳定招聘规模,推行公开招聘。全市国有企业(含文化、金融国有企业)力争新招用高校毕业生不少于 204 人,其中市属国有企业招用不少于 122 人。推动国有企业招聘岗位分配向应届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困难高校毕业生倾斜。推进全市国有企业招聘信息统一在汕潮揭人力资源市场网招聘专区同步发布,并归集到省人才市场网招聘专区同步发布。组织发动国有企业举办或参与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全年市本级举办国有企业专场招聘活动不少于 2 场。
此外,《方案》还提到,将开展实名登记就业服务,兜底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及时接收省移交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拓宽实名信息采集渠道,广泛通过线上线下登记平台、求职登记小程序等,引导毕业生主动登记,将在本地求职的未就业毕业生全部纳入实名制就业帮扶。对已登记的未就业毕业生,根据其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求职就业方案,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就业见习等服务。对困难毕业生按照 " 一生一策一导师 " 制度实施专项帮扶,建立校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全员参与的 " 一对一 " 精准帮扶机制。建立离校困难未就业毕业生台账,实施 " 一人一策 ",增加就业信息供给和服务供给,扩大就业选择机会。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统筹利用 " 双百工程 " 等基层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等进行安置,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 100% 实现就业。